close


P_archivision_002.jpg 

歐洲是工業、美學、藝術與設計的發源地,歷史悠久的各項傳統在數個世紀中演進發酵,歐洲人對於日常生活所及的器物

不只在機能上符合要求,對於造型美學更有超乎想像的堅持與品味,設計感、質感未達相當水準的產品很難獲得青睞。這幾年有幸在歐洲居住行旅,對於歐式生活美學的堅持有非常深刻的體驗。

 

 

談到生活器物,以當代生活不可或缺的3C電子產品而言,就效能上來說已達相當水準,就需求面而言,每個人生活中其實也已不缺乏這些產品,能夠吸引消費者持續更新投資,維持市場機制的應該就是所謂的工業設計了。這是一種對於視覺、觸覺與感官上的再刺激,對於像自己一樣的視覺系動物,不得不承認對於「設計」這種充滿魔力的力量,實在不具任何抵抗力。

 

 

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William Morris早在十九世紀中就開始思考工業革命中所忽略的生活藝術層面,他指出工業產品

缺乏人情味與藝術的成分,因而倡導影響後世甚鉅的「藝術與工藝運動」,開始要求另一層次的高品質生活方式。之後又有德國的當代設計,由二十世紀初的包浩斯開始了第一步,將生活、產品設計、建築等架構在一個美學的基礎上,奠定了現代工業社會的標準與哲學,包浩斯所留下的,不僅有建築、家具、產品設計,更有影響後人甚深的一套新哲學與新思維。

 

 

1955年隨之興起的烏姆學派HfG設計學院,則真正落實了理想,讓德國在工藝設計上奠定深厚基礎並發陽光大,更影響其它西方國家。學派的領導人說:「設計要回到事實、回到事件、回到產品、回到街道、回到每一天的日常生活」。HfG學派認為思考層面不同的設計師與工程師必須站在同一基準之上合作,才能統合科技、功能、美學、使用等各方面,達到最極致的設計。而現代工業設計也就從這裡開始。

 

 

歐式工業設計極度注重細節、材料的美學設計與實際使用效能,以不張揚的簡潔方式與內斂風格來呈現,認為好的工業產品應該去除不必要的設計元素,唯有這樣才能讓使用者以直覺來操作產品,減少不必要的介面困擾與機能浪費,也唯有這樣才能將工業產品的造型簡化到最極致,德國設計大師Dieter Rams為人傳頌的設計名言:「Less, but better」,道出了這樣的精神。

 

 

個人買東西一向重視機能與設計感,亦偏好簡約風格,目前也正有更新工作所需之電腦設備的打算,因此對於能同時著重設計感與效能的台灣品牌特別留意,ASUS最近一系列強調高效能、低耗能、設計感、輕巧超薄的UL系列筆記型電腦,讓我的目光再度停留。台灣精品的ASUS這些年在國內外,除了在產品創新、效能與品質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其著眼於工業設計與美學的高度堅持更讓人印象深刻,近年來榮獲多項國際設計大獎,如IF、紅點等獎項的專業肯定,在眼光極度挑剔的歐洲市場能見度相當高,頗獲專業媒體的好評,包括流行時尚媒體在內。其標榜台灣設計、製造精品的本質,更讓人充滿了十足的信賴感,更重要的是,其承先啟後、機能與美學並重的設計精神,毫無疑問的呼應了建築大師柯比意的設計哲學:「Good design is intelligence made visible」。

 

 

P的建築心觀點

 

P_archivision_0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D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