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派樂地」嗎?
讓「美的
生活研究所」活動小組來為你解惑一下!
「派樂地」型的藝術創作,是全球化時代最便於人類交流分享、相互參照的文化內容。這又是為什麼呢?

「派樂地」(parody)的原意是指一種以幽默、諷刺、甚至惡搞的方式來模擬文學或是音樂作品的藝術手法。而應用在藝術作品時,則是借助模仿、扮裝、拼貼、滑稽等手段,戲謔地描述一種現象、或暗諷某種對象。而「派樂地」的藝術創作,不同於單純「發洩性的惡搞」,而是試圖在看似輕鬆、簡單容易(Simple)的玩笑中注入複雜、多層的深意,是蓄意地借助模仿、扮裝、拼貼、滑稽等手段,戲謔地描述一種現象、或暗諷某種對象。「派樂地」風的作品,技術面看似簡單容易,其實內涵微妙、豐富、高超到了一種藝術的化境。簡言之,派樂地是創意的惡搞、高段的無厘頭、刻意的白爛、有意義的瞎!

「派樂地」的戲法源自人類天性,是人類集體自我治療、自我安慰、以及自我反省的一帖良藥。因此,當今世界,具有派樂地精神的藝術創造者不勝枚舉,本展覽試圖從眾多的亞洲藝術家中做一個選樣,除了兼顧文化的多元性及地區代表性,更重要的是,探討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一種「派樂地」精神。

                  引用策展人的一段話:

                            每一個世代的人們,在面對生命處境中某些共通的挫折的時候,都有

                           一種屬於這個世代所特有的、集體發展出來共通的幽默、陶侃,甚至

                           其中可能還隱藏著一點點叛逆與挑釁的意味,作為用來自我消解面對

                           真實之憤慨與無力感的方式。...這種「派樂地」(parody)的能力,甚

                           至可以視為人類的本能與天性,是人類集體自我療癒、自我安慰、以

                           及自我反省的一帖良藥,其中最具反省能力、最具療效的「派樂地」創

                           造力,能產生的影響則是無遠弗屆,甚至跨越世代。

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很陌生的「派樂地」,其實不然,早在1920年,在魯迅的筆下就已經產生派樂地的經典之一,即是我們所說的阿Q精神,這種唐吉柯德式的荒誕,表面上看起來好笑,但可笑的事,他確實發生,只是另一種方式來呈現這沉重的事實, ,除此之外,幾前年蔚為風潮的「腦筋急轉彎」以及至今很夯的「全民最大黨」都表現出「派樂地」的風格。

展覽邀集的十九組藝術家,包括:來自俄羅斯的藍鼻子群體(The Blue Noses Group)、修正版(Revision)、提敏寇與米茲芮荃卡(Tyminko & Mitrichenka);來自印尼的蘇瓦吉(Agus Suwage)、多諾(Heri Dono)、米斯尼亞迪(I Nyoman Masriadi);日本藝術家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児嶋サコ(Sako Kojima)、松井若菜(Ernie Matsui);來自中國的藝術家王慶松、楊納;來自新加坡的黃漢明(Ming Wong);以及台灣藝術家朱駿騰、吳柏樑、陳擎耀、葉怡利、廖堉安、謝牧岐、R.B.T等。

華碩文教基金會
展覽: The Simple Art of Parody

地點: 當代藝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展覽期間: 2009.08.22-10.25

 

看到這,有興趣的你們還沒去參觀,快快把握這個機會吧!
相信去過的人一定不會失望,只怕你沒去過,一定不會後悔!

內容轉載至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DU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